爱心也就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中的仁爱美德,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,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尚,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美德标准。“仁”德的核心是爱人,即“仁者爱人”;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,对家庭的关系,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,是民族团结的基石,仁爱之情扩展到社会就是以诚待人,推己及人,即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“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的社会风尚。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。这是仁爱追求的基本内函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。
二、健康文化
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,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。千百年来,健康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。社会越进步,生活水平越高,人们就越关注健康、重视健康。可以说,健康是社会的第一资源,是人生的第一财富,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。
什么是健康文化?与健康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就叫健康文化。更通俗地说,人们吃的药、打的针就是健康的物质财富,而健康意识和健康措施则是健康的精神财富。后者包括健身运动、健康饮食、健康管理和良好心态等内容。遗憾的是,当今很多人,家中堆积着各种各样的治疗药品和保健品,但健康文化却相当贫乏。诚然,在人与疾病的对抗中,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但是,这重要性仅仅是促进患者恢复健康而已。即是说,医药的作用是被动的、单一的、滞后的。健康文化则不同,其作用是主动的、多元的、超前的,是人类健康与长寿的原动力。历史上的众多文化圣贤,诸如孔子、孟子、庄子和姜太公等,既健康又长寿,凭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,而是健康文化。
三、长寿文化
长寿,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。“长生不老”的梦想,几乎与人类文明历史一样久远,长寿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。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,这就是古朴、凝重,既注重理念的作用,又注重实践的功效,源远流长,多姿多彩。
自古以来,中国人从未中断过对长寿的追求,在我国民间,嫦娥偷灵药、彭祖不老、秦始皇求仙、汉武帝炼丹……流传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经典故事。
中国人用字十分讲究字意。有趣的是,人从生到死,均有“寿”字组成的词相伴。例如:在出生时,有寿诞、寿辰等;祝愿活得安康快乐方面,有寿安、寿康、寿恺等;过生日时,有寿桃、寿酒、寿面等;为老人祝寿时,有寿诗、寿联、寿面等方面的内容;人“走”了,又称为寿终、寿寝。
祝寿的吉祥语很多,内容丰富,含义深远。如南山之寿、寿比南山、福海寿山、万寿无疆、长命百岁、长命富贵、与天地同寿、福寿安宁、寿倒三松、延年益寿等等。
现在,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:44岁以下为青年人,45~60岁为中年人,60~75岁为年轻老年人,75~90岁为老年人,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。我国在《老年人权保障法》中规定,60岁以上公民称为老年人,一般退休年龄也以此为准。
我国长寿的老人,各年龄段拥有许多别称,各有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。
60岁被人们称为“花甲”。孔子的《论语》曾写:“六十而耳顺。”所以60岁的老年人,又常称为“耳顺之年”。
70岁被人们称为“古稀之年”。它源于杜甫的《曲江诗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70岁,又称“杖国之年”。
80岁被人们称为“耋”,80岁以上称为“髦”。80~90岁的老年人,称为“髦耋之年”。给这个年龄段的老人祝寿,常常送一幅“猫戏蝴蝶”画,猫是“髦”的谐音,蝶是“耋”的谐音,是恭祝老人长寿的意思。80岁,也称为“杖朝之年”。88岁,称为“米寿”,这是因为“米”字可以分成8份。
90岁被人们称为“九秩”、“九龄”、“眉寿”等。所谓“眉寿”,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长,也是老年人长寿的特征。99岁称为“白寿”,因为“百”字去掉一横即为“白”字。所以,称99岁大寿为“白寿”。
我国民间通常说来,从60岁开始,过生日叫“做寿”,在每逢整十之前的九,如69、79、89、99岁生日时,则要过大寿。民间习俗有“贺九不贺十”的说法。操办大寿,寿礼、寿俗更加丰富多彩,如寿堂、寿樟、寿联、寿文、寿烛、寿桃、寿面、寿酒等等,一应俱全,洋溢着浓郁的“寿”文化传统色彩。
为老年人操办寿宴,无论宴席丰盛与否,均少不了面条,特称为“长寿面”。面条越长越好,其含意是祝福寿命很长。老人吃一碗长寿面后,如果还想吃的话,亲人要给老人加面条,称为“添寿”。在寿宴上,还要给老年人敬寿酒,谐音“寿久”,有祝福长寿的美意。
四、孝心文化
孔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。“孝道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。“孝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,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“敬”和“爱”,没有敬和爱,就谈不上孝。孝文化的基础,是亲情和爱心。有了亲情和爱心,就能自觉敬孝,而不是迫于伦理道德和法律责任。
父母希望儿女孝顺,首先是希望儿女事业有成,家庭幸福,孙辈成才。有这样的子女,父母心慰,感到教子有方,有成就感,脸上有光。如果,儿女一事无成,连自己都不能养活,还要啃老,谈何孝顺。有的人违法犯罪进了监狱,又怎能敬孝。有这样的子女,父母心碎,让父母担心,给父母思想压力,是教育子女的失败,脸上无光。
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奉养父母,即赡养父母,“生则养”,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。对有生活来源的老年父母来说,精神慰籍是第一位的。对没有生活保障的老年父母来说,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,赡养是第一位的。对我们来说,子女孝顺,首先要赡养好老人,照顾好老人,在保证老人的基本需求外,能让老人健康,快乐的度过晚年。
五、养生文化
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,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、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,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,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,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,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,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养生一词,原出《管子》,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。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,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,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,遍布世界。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,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,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。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,揉合了儒、道、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,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。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,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,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。
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。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,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,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,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。